已经有好几年不去听书(评弹)了。一是不好听,二是不方便,三是价钿太高,偶尔去听一次似还可以接受,但天天去听那就有点承受不起。其实从前去听书,那书票是很便宜的,仅1-2角而已。
先来说说第一点,不好听。这个不好听有二层意思:一是新书不成熟,其中既有创作编写方面的原因,也有说书人本身艺术修养和功底不足的因素(他们唱功还可以);总之二者火候都不到家,因此吸引不了老听客;二是无论说新书还是说老书,现在的说书先生显然还说不过从前的那些老先生,尤其是缺少一种能让人发噱放松的本领。听书如果让人感觉很吃力、像上课一样,那人家还来干啥,那不是花钱买罪受么?
第二点,不方便。从前去听书是很方便的,出得家门就有书场,也不用乘车,听夜书散场出来你也不必担心迷路。为啥?因为书场离家近呀。现在你家门口还找得到书场么?所以现在凡演出,无论是电影还是歌剧,还未等散场,就有人要急急忙忙退场出来找车子、寻方便(上厕所),为啥?就是因为不方便呀。如果书场就在家附近,那他还用得着那急吼吼的样子么?当然,这不鞥怪说书先生。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环境、氛围已经不适合评弹(包括其它艺术门类)的发展。尽管现在各种各样的评奖活动此起彼伏,搞得红红火火,但那没用。那都是圈内人自己在逗着乐,或搞自我安慰赛。其实真正的选票掌握在听众、观众手里。只有听众观众认可,艺术才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第三点,性价比不高。现在的书票价格总体来说还是偏高了些,过去是1-2角的事儿,如今起码要80-100元;而听书的对象又往往以中老年人为主,以他们目前的退休金而言,他们能这般长期地承受下去么?评弹与其它艺术门类还不尽相同,因为你光听一场可能还不行,因为它有个故事情节连续性的问题,而电影、话剧、歌剧等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看一场电影或话剧、歌剧,其故事情节、来龙去脉大致就能搞清楚,但评弹却不行,它非逼得你明后天还要继续去听。有些长篇可能要听上1-2个月还不止,你让老听众天天花上80-100元去听书,他们能长期坚持下去么?有人总喜欢拿它与其它曲种去类比,其实评弹与它们之间并没有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东西硬要扯在一起那就没意思。
有一段时间,评弹界还有人热衷于让评弹朝“书戏”方向去发展,有人以为那就是革新(大概是想要吸引住年轻人)。但在我看来,那其实是在糟蹋!让说书先生穿着戏服像演沪剧、越剧、锡剧甚至话剧一样在书台上踱来踱去,跳进跳出,那还叫说书么?评弹是极平民化、很接地气的说表艺术,让它走贵族化的道路,增加演出成本不说,观众也不一定欢迎。搞那些哗众取宠的东西,结果演员的收入并未增加多少,这能持久下去么?
现在每当文艺界评什么新星奖、演出奖、德艺双馨奖等等,咱评弹演员也总能捧回来几个,但那都是业内人自己在热闹,大家相互吹捧、互投对方一票而已,其实真正的老听客们并不以为然。评弹一旦失去了听众,靠圈内人自己在那里自吹自擂,那没用,天长日久,只能是自己搞砸了自己。这对艺术、对演员、对评弹这朵艺术奇葩来说,都没什么好处。我们还是让实践去检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