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书场八十年变迁记
原创 程庄 印象甘露 2020-09-08 10:30
关注『印象甘露』
有你,甘露才完美
苏州评弹,源远流长;甘露书场,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甘露镇月溪河边老街上就有三家书场。一家名望湖轩,一家名中兴楼,还有一家名北兴楼。其中数望湖轩最大,生意也最好。
甘露离评弹发源地苏州很近,水路只有四十五里,且有苏州班轮船停靠,所以是锡东片有名的书码头,人称小苏州。旧时的书场,由茶馆老板经营,上午泡开水连卖茶水,下午和晚上说书。评弹演员旧称“说书先生”,工资由听客的多少而定,先生和茶馆老板四六分成。晚上用汽油灯照明,夜场听客比日场要多一些,经常会客满。
1980甘露书场经常有群众喜爱的评弹
1949年解放后,书场依旧开办。1956年,望湖轩和中兴楼两家书场合并,取名“甘露书场”,归镇上商业合作社管理。“甘露书场”搬迁到甘露大街中段,原火神殿东部的六间高大房子里,泡水连卖茶水。六间房宽敞明亮,说书还是日夜两场。到1958年后已用电灯照明,说书生意很好。
1962年,因该房要开办信用社,书场就搬迁到对面大同里口头,外一间泡水,里面四间破旧房说书。管理员先后是杨丙荣、张水泉、汪友昌和小陶,说书生意还好。可是不久,1967年,苏州无锡评弹团相继半解体,说书先生大多下放到苏北盐城去劳动,甘露书场处于半停状态。
2011.4 吴中区
朱永刚 金文娟 《衡山公主》
七八十年代,苏州评弹团处于艰难的恢复阶段,而乡下合作商店经营的书场也是困难重重,茶馆连书场经济亏损。最后,“甘露书场”由乡政府决定划归乡文化站管理,又搬迁到大街北面张家厅弄堂口的文化站矮楼上。但那里环境差,座位又不多,听客稀少,文化站只能少请先生来甘露说书,以减少亏损。文化站也相当艰苦,在矮楼下开戏剧服装小厂,以工养文,还要排练小节目,应付宣传演出,对说书也无能为力,但“甘露书场”这块牌子,还是保持了十多年。
八十年代初,甘露乡政府积极搞好乡镇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事业,造了当时先进的影剧院后,又造了文化宫大楼。甘露文化站被无锡市政府评为红旗文化站,是以工养文的先进典型。
2012.12 常熟团
金慧新 冯伟英 《玉连环》
1992年9月,在广大评弹听众的呼吁下,“甘露书场”搬迁到文化宫内。历时四十多年,“甘露书场”老树发新枝,旧貌换新颜。新房子、新书台、新的灯光音响、新的背景、新的木椅长台,连一百多把宜兴茶壶也是新买的。看到这些设备,到甘露来说书的先生说:即使苏州无锡城里的书场也比不上这里,甘露镇不愧为“书码头”。
从那时起,苏州评弹团业务组决定,“甘露书场”为定点书场,每月安排二排书,除七八月份外,从不间断。后来到甘露的公交车增添后,来甘露听书的人越来越多,市里和锡西片的听客也慕名前来。如遇说书先生水平较高者,听客更是人头挤挤,不得不添加座位。
2013.6 省评弹团 蒋军 费奕
2004年,甘露荡口合并为鹅湖镇后,甘露文化站取消,仅保留影剧院、图书馆和甘露书场。甘露书场经历了十二年的辉煌,复归平淡,勉强存在。
2010年,鹅湖镇开始规划拆去甘露影剧院、政府大楼和文化宫,辞退了原文化站的所有工作人员,仅保留电工一人,暂时保留甘露书场和图书馆。
2013年1月,甘露影剧院、文化宫开始拆除,图书馆、网吧、影剧院即自然结束。因群众反响很大,最后决定保留“甘露书场”。
于是,“甘露书场”搬迁到南河头民政办残联中心楼上三间会议室里,作为暂时借用。但说书先生的住宿等没有妥当安排好,常发生矛盾,一直拖到现在,“甘露书场”处境十分微妙。
2014.4 浙江评弹团 张文言 唐雨燕
苏州评弹作为国家非物质遗产,受政府保护和扶助,苏州城乡各地做得很好。而无锡重点扶助的是锡剧,故无锡城里现仅存两家书场,原无锡县区剩甘露一家,江阴、宜兴还有三家。
目前国家事业单位正在改革缩编,评弹团和锡剧团实行企业化或民营化,那么“甘露书场”何去何从?有关部门认为书场是保护传承的具体场所,要将“甘露书码头”这个品牌形象树立起来。为此,政府决定“甘露书场”仍由鹅湖镇文体站负责管理,继续支持民俗文化的传承,“甘露书场”总算有了保障。
2016.4 苏州评弹团 杨晨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甘露书场”,八十年风风雨雨,开开关关,搬搬迁迁,历尽沧桑,至今依然存在,真可称谓无锡文化之遗产。愿“甘露书场”这块地方文化品牌在政府的支持下,文脉不断,传承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