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弹新闻返回

《娜事XIN说》随口说

发布时间:2023-05-19 16:36作者:爱尔巴桑来源:

 

对于苏州评弹的听客来讲,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或许没看过,但弹词《啼笑因缘》应该是绝大部分的听客如数家珍的。蒋云仙起的那些角色更是人们津津乐道,那些知名的唱段甚至都能哼唱几句。

我想要说说《娜事XIN说》,发现还真没那么容易。

先说编剧吧!

《啼笑因缘》上世纪20年代连载并出版后,意犹未尽的有之、对结局的不满者有之,茶余饭后众谈者有之,更有三年不辍要求张恨水写续集的读者来信。而等来的是张恨水的一纸说明:“不愿它自我成之,自我毁之”,“所以归结一句话,我是不能续,不必续,也不敢续”。 上世纪30年代,无可奈何的张恨水另辟蹊径写下了《啼笑因缘续集》,在续中把每个人的结局都做一交待,把这个故事赶紧结束掉,为了不会再有续集的续集。

初知《娜事XIN说》一事,就怕狗尾续貂!

改编成书,自来有之,无论电视剧、电影还是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但改编后让人称赞的却不多见,87版本的《红楼梦》已成经典,但因为改编,部分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质的改变。

《娜事XIN说》却是另辟蹊径,在原作大框架下,寻求主线外的二次创作。男主是樊家树没变,女主从沈凤喜调整成了何丽娜。财政总长的千金小姐花枝招展,挥金如土,“一年的插花,要用一千多元”,似乎很奢侈,似乎很任性。评弹《啼笑因缘》对于何丽娜的刻画是围绕主线进行的,刻画得也算丰富,虽有些情节令我不解,但打动人心的是她的人心,比如对樊家树的爱情,对沈凤喜的同情等。《娜事XIN说》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中的人物性格,却又增加了看点、亮点。从《北洋春》、《家树脱险》到《花落谁家》直至最终等我四年,新颖又不突兀。观众听众感动万千,把沈凤喜一抛脑后,直怨樊家树百无一用的CHOU头书生白白耽误了千娇百媚善解人意的好小姐。

二说表现!

戏剧大师黄佐临提出评弹“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的表演方式与布莱希特演剧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对蒋云仙的《啼笑因缘》推崇备至。《娜事XIN说》设定的人物并不多,演出形式以双档和三个档的形式为主,一人一角,部分一人多角,似乎并没有什么亮点。但《娜事XIN说》将串场主持人改成了说书人,通过评话演员的说和演为各个故事做好了铺垫,将所有独立的回目串成了一个整体。说书人成了《娜事XIN说》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这令我想起来《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王刚。或许这是《娜事XIN说》将来给我留下永久记忆的重要一环。

除了演出形式的变化,表现手法也有了创新。最近看《狂飙》,倒叙正序手法、剪辑手法自然。观众想要什么,就给你看到什么。导演想要你进入什么状态,就给你看什么。所谓抓住观众的眼,留住观众的脚。《娜事XIN说》的表现也借鉴了影视剧的表现手法,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的蒙太奇手法,需要听众自己去发现。

只是,评弹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视觉的辅助,对情节的理解需要一个恍然大悟!但这和回目构架一样,终究都是一种坚持传统中的创新。

再说说演员!

《娜事XIN说》的演员阵容可谓强大!这部剧为盛小云女士专门打造自不必说。高博文的加盟是跨团的合作,吴新伯的加盟是跨行的合作,施斌的加盟是难得一见了,现应属于跨界了,虽然在我心目中他永远是中生代最好的评弹男演员了。

作品的体现向来都是良好合作的结果,如何说,如何接,如何唱,如何伴奏,人与人的情绪如何传递,考核的不是即兴的能力。高规格的演出阵容,是保证演出效果的基础,避免了水平高低造成的拖沓和不匹配。《娜事XIN说》的演员们总体表现可圈可点。但正因为就职于不同单位和不同岗位终究还是会些许的欠缺。

但,我终究有一种莫名的担心。《娜事XIN说》还有将来吗?毕竟,我对《大脚皇后》这些年的传承“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

最后继续说说传承与创新吧!

传承与创新一直在文艺界争论不休。有批评没有传承好就脱离传统的,有批评鹦鹉学舌不知进取的。我在想所谓的传承与创新,实际是永远纠缠着的。越剧百年的时候,一台节目从越剧嘀哚板唱到现在,变化何其大也。关键的是慢慢的适应观众的需求罢了。

慢慢走!跟着观众,跟着听众,带着观众,带着听众,或在前,或在后,慢慢走!

《娜事XIN说》的传承和创新,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步子不算太大,但无论是编剧、表现手法都体现了其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演员能力也有效保证了作品的质量。一个好的评弹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打磨方能成为精品。《娜事XIN说》四期,演出跨度有一年的时间,听上海版的、无锡版的、苏州版的都有些许的变化,一步一步的调整,书情越发合理,人物更趋丰满。

意犹未尽,最后再说一句!

《娜事XIN说》用新说、用心说,《娜事XIN说》的故事结束了,但真心不希望《娜事XIN说》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