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文在央视元宵晚会后台
上周日的央视元宵晚会上,上海评弹团为全国观众一连献上两只节目:
中生代演员陆锦花带领十二位年轻的小先生与相声演员岳云鹏联袂演绎《新花好月圆夜》;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与歌手黄龄等三位来自不同地区的明星合唱流行歌曲《声声慢》。
这是上海评弹团首次登上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
对于上海评弹团而言,无疑是一场“扎足台型”的胜利。
晚会后,上海评弹团官方微信公众号连续两天发布六篇推文,转载了各家官方媒体的溢美之辞。
高博文团长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希望借此机会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将评弹这门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代表性曲艺推到全国更多观众面前。”
各方媒体对上海评弹团表演的报道
然而,针对上海评弹团当晚的表现,从年轻人使用的小红书,到老听客为主的微信群,圈内圈外的观众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
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网络歌曲《声声慢》代表评弹作全国性展示是否合适;
二是,陆锦花在节目中的表演是否“用力过猛”。
不少老听客担心,“创新”的评弹正在离“守正”越来越远,而“格调不高”的呈现则会“糟蹋”了评弹。
小红书部分网友评论
无论如何,评弹或者是评弹元素在国家级媒体上播出都是一件大事,
关乎评弹艺术的形象、关乎广大听众的利益。
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就此事件展开深入的讨论,直面正反两面的意见,
辨明艺术发展的价值取向和道路选择。
这样的思考对评弹艺术的意义远比一场晚会来得深远。
事件现场:上海评弹团演了什么?
讨论观点之前,让我们回到争议本身:
正月十五团圆夜,上海评弹团在央视元宵晚会表演的节目究竟是什么样的?
由陆锦花、岳云鹏领衔的节目名为《新花好月圆夜》,时长共三分钟左右。
开头,陆锦花和岳云鹏对唱了任贤齐、杨千嬅原唱的歌曲《花好月圆夜》。
而后,岳云鹏在小乐队的伴奏下演唱河北竹板书。
紧接着,陆锦花和十二位上海评弹团的青年女演员
盛碧云、梅梦荻、周媛、郑鸣秋、李静菲、黄济璠、邵淑涵、言安、岑丽倩、陈雪薇、王静怡、邓佳(排名不分先后)
用吴语苏州话合唱了由江南民歌《无锡景》改编的新创歌曲。
虽然唱词经过大幅修改,但曲调上依然沿用了《无锡景》(即广泛流行的《秦淮景》原曲)的传统。
最后,岳云鹏、陆锦花二人再次合唱《花好月圆夜》。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也许出于知名度考虑,节目组给到岳云鹏及其团队的镜头远远多于评弹。
除去舞台3D效果,以及分给年轻靓丽的小先生们的时间,实际上陆锦花出现的片段只有几十秒。
正是陆锦花在这几十秒种的表现引发了争议。
有部分观众评价道,陆的表情管理欠妥,矫揉造作,让人不适。
再看到《声声慢》这边,在古筝的伴奏下,香港主持人陈贝儿、上海评弹团高博文团长、上海歌手黄龄,以及CGTN主持人Mike Fox先后以粤语、吴语、戏腔和英语演唱了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声声慢》。
这已经不是《声声慢》第一次登陆央视。
早在2021年4月,高博文、陆锦花表演的吴语版《声声慢》就在央视综艺频道《多情的土地》栏目播出。
2022年央视中秋晚会上,知名演员万茜携手歌曲原唱、95后独立音乐人崔开潮演唱了北方话版的《声声慢》。
而2023年央视元宵晚会的《声声慢》,在广为传唱的吴语版、粤语版基础上,融入戏腔与英语,以多种语言、唱法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清新婉约的江南韵味。
作为电视晚会节目中的常客,高博文团长的表演,从演唱咬字到手面仪表,可以说是无可指摘。
有群友感慨,看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用不同语言演唱风靡神州的《声声慢》,别有一番多元共生的文化风情。
高博文与上海籍歌手黄龄合影
围绕这只节目的质疑,聚焦在一个评弹爱好者中老生常谈的话题:《声声慢》是不是评弹?为什么《声声慢》可以代表评弹?
当代评弹的双重危机
事实上,由《声声慢》引发的评弹艺术的“领地危机”由来已久。
北方话原唱版《声声慢》是一首标准的古风流行歌曲。
近年来,借助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该曲迅速走红网络,并被改编成多种方言版本。
《声声慢》词曲中的江南元素丰富,很快受到了苏州评弹艺人的关注。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流传广泛的谬误:
吴语版《声声慢》的原唱,并非是苏州琵琶语评弹茶座的吴亮莹,而是上海评弹团弹词演员陆锦花。
早在2021年2月7日,陆锦花就在其个人抖音账号上发布了苏州话版《声声慢》的短视频,评论数过万,点赞量超过20万。
直到一个月后,吴亮莹演唱的《声声慢》才见诸其抖音和B站账户。
不过,吴亮莹的确是吴语《声声慢》最大的受益者。
吴亮莹是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配乐《秦淮景》的三位原唱之一。
她所经营的评弹茶座位于苏州古城的平江路景区,主要面向游客。
虽然吴并非第一流的评弹演员,但在老谋子电影的传播加持下,琵琶语茶座很快成为小红书、马蜂窝中苏州旅行攻略的推荐打卡点。
《声声慢》的调性,很符合来苏州旅游的游客心目中的江南印象。
吴亮莹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即使《声声慢》不是评弹,而是吴语歌曲,吴亮莹还是把这首歌列入了琵琶语的表演曲目中。
市场认可了她的选择,许多游客们很喜欢《声声慢》,误以为这就是正宗的苏州评弹。
短视频时代“滚雪球”的流量推荐模式造就了这个评弹历史上最大的文化IP。
吴亮莹表演视频在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
很多“自来水”游客表示,来苏州必听《声声慢》,《声声慢》必听“吴老师”。
结束封控后的第一个春节假期,曾有游客为购琵琶语演出票排队两小时。
上一首如此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评弹”曲目,应该还是六十年代余红仙演唱的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余红仙老师录制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两年,“伪评弹”《声声慢》几乎养活了整条平江路的评弹演员。
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成为了苏州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南日益萧条的传统书场、严重老化的听众群体、差强人意的演出水准。
既然真评弹日暮西山,假评弹日进斗金,那么专业演员为什么还要勤学苦练,坚持吃力不讨好的真评弹?
而对于评弹爱好者来说,更加致命的问题是,当全国人民都认为《声声慢》是评弹的时候,《声声慢》是不是评弹?
如果是,那什么才是评弹?
这门垂垂老矣的传统艺术在他的暮年遭遇了存在主义危机和自我认知危机的双重震颤。
吴亮莹在琵琶语评弹茶座演出
让我们退回问题的原点思考:到底什么是评弹?
原教旨主义者认为,评弹,即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苏州弹词是综合“说噱弹唱演”的吴语口头叙事艺术,以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说唱结合为基本特征。
传统书场演出前,弹词演员会赠送弹词唱段,起到静场的作用。
上世纪中叶以来,评弹的音乐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了“重弹唱、轻说表”的倾向,弹词唱篇和开篇在社会传播中逐渐成为了评弹的代名词。
其实,作为一种诞生于市民社会的传统艺术,苏州评弹的灵活性、多样性都非常强,并没有明确的边界。
在弹词流派发展的壮年期,老先生们经常自信且虚心地借鉴京剧、昆剧、滩簧等姊妹艺术。
蒋月泉在蒋调唱篇《林冲·踏雪》中融入了京剧的咬字发音。
杨振雄在杨派艺术中模仿了昆曲的唱腔和身段。
徐调创始人徐云志甚至曾经从山歌小调、贩夫叫卖声汲取养分。
他们毫不担心来自其他文化的新生事物会伤害评弹艺术的“纯洁性”,反而视其为灵感来源,甘之若饴。
杨振雄、杨振言昆仲
评弹借鉴采用江南民歌小调,古已有之。
传统评弹中的很多弹词曲牌,都是来自其他剧种曲种和民歌小调,如《银绞丝》《金绞丝》《令令调》《湘江浪》《剪剪花》《无锡景》等等。
例如,弹词开篇《苏州好风光》就来源于江南曲牌大九连环。
由于相似的文化特征,这些非评弹的音乐元素汇入了苏州评弹的大江大河之中,共同构成了更加丰富的艺术生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笔者认为,只要评弹艺术的基本特征不受侵蚀,那么吸收流行元素、展开创新实验对于评弹艺术的未来是有益的。
保守主义者之所以惶惶不可终日,担忧苏州评弹遭到流行文化的“颜色革命”,症结还是在于评弹艺术本体的虚弱。
毕竟,传统评弹的萧条并不是《声声慢》造成的。甚至可以说,《声声慢》压过《杜十娘》是评弹衰弱的果,而非因。
要扭转传统艺术的颓势,问题还是在评弹艺术自己身上。
苏州评弹的出海行动
高博文、张建珍在2016年央视春晚
吴语文化衰落的大环境下,评弹正在逐渐丧失自己的传统票仓。
怎样“出海”寻找更大的受众群体,是每一个关心评弹艺术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评弹需要和文化市场中无数生机勃勃的现代消遣方式竞争,已经不太能像以前那样对消费者的类别挑挑拣拣了。
因此,每一次露出机会都显得格外重要,能够登上央视舞台、能够制造流量IP,何乐而不为呢?
纵观评弹媒介传播史不难发现,虽然评弹号称“中国最美的声音”,但想要唱响央视这样的全国性舞台并不容易。
数十年以来,评弹上春晚的次数屈指可数。
即使有亮相央视的机会,对评弹的呈现也十分元素化,要么是配合演唱,要么是与其他艺术合作表演,能占到二分之一的比例已经相当不错了。
1982年首届央视春晚,邢晏春、邢晏芝兄妹档表演的纯评弹节目《百鸡闹春》,长达十分半钟,只能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千载良机。
邢晏春、邢晏芝兄妹档
近些年的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中,在盛小云、高博文、陆锦花、吴亮莹等评弹人的努力下,苏州评弹频繁出镜央视各大晚会,也参与过大小国际会展的文艺演出,赢得了巨大的流量。
全国人民有机会接触到评弹的文化概念;
江南听客能够为自己的母语艺术享誉中华而感到骄傲;
评弹演员得以提升收入、名声与自豪感,不至于转业流失;
主管部门看到了文化建设的成果;
国有院团保住了下个财年的预算。尽管演出内容并非正宗的评弹,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而言,对于评弹艺术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既然评弹想要入局央视晚会提高知名度,那就不得不遵守央视的游戏规则。
虽然艺术最终需要观众的检验,但在节目录制上,无论是陆锦花还是高博文,首先要接受节目组的检验,必须服从导演组对节目效果的安排。
观众对节目不满意,一味责怪演员,而忽视主办方的责任是不全面的。
陆锦花与岳云鹏在央视元宵晚会舞台合影
一些听众也许会说,苏州评弹的“壳"去了央视,但是"魂"没有跟着去。
其实,央视要的也只有“壳”而已。
作为评弹听众,我们先要对央视“祛魅”,意识到晚会节目安排的出发点,客观看待央视各类节目制作的专业水平。
元宵晚会上岳云鹏的竹板书片段有好几处北方曲艺最忌讳的“倒字”。
戏曲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前年央视春晚的戏曲节目甚至还有演员穿错行头的情况发生,深为戏迷诟病。
此类低级错误,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通过审查、向全国观众播出。
可见,真正懂得民族艺术的专业人士并没有充分参与到晚会制作中去,或者说,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等专业因素并不是导演组考虑的首要问题。
实际上,不论什么艺术门类,只要呈现效果符合预期,热闹、安全地给全国人民送上一台文化晚宴,作为国家级的权威媒体,央视办会的目的就达到了,不用花太多心思理会少数观众的“特殊”要求。
上海评弹团参演央视元宵晚会的十二位青年演员
评弹演员露面央视晚会,不管是表演江南曲牌还是流行歌曲,只要能够实现“用含量换流量”的双赢局面,使得更多观众能够关注评弹、了解评弹,就是最大的胜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评弹团搬上元宵晚会的两个节目是极为成功的。
不过,针对社会公众混淆苏州评弹与吴语歌曲的情况,演出团体的专业人士能否承担更多普及知识、规范引导的责任,值得我们关注。
国有院团的形象管理
笔者相信,从团部领导到参演人员,上海评弹团上上下下都清醒地认识到“引流”是这次进京出差的首要目标,也都接受了晚会节目中评弹主体性不会太强的现实。
那么,下一个摆在上海评弹团面前的问题就是,作为评弹界顶尖的国有院团,演员们要向全国观众展示怎样的苏州评弹?
客场作战时,面对时间、形式等条件限制,如何坚守初心使命、保持艺术水准,更多、更好地融入评弹元素?
高博文在节目中塑造了文质彬彬的江南君子形象
身为团长的高博文心中一早就有了答案。高团向《文汇报》记者介绍,排练时有人建议他在节目中穿汉服表演,而他还是坚持“长衫+三弦”的标配,“千方百计把评弹的元素融入其中”。
如其所愿,高博文在元宵晚会的舞台上向全国观众呈现了书卷气十足的说书先生形象,兼顾了导演要求、演员特点与评弹艺术的“印象管理”,实现了人和艺融合。
高博文坦言,跨界合作固然新颖,但评弹始终是核心。
可惜,并不是所有演员都能像高博文一样驾轻就熟、顺利过关。今年春节,陆锦花半个月内先后三次代表上海评弹团,乃至整个评弹界登台央视。
从年三十的《角儿来了》,到正月初一的戏曲春晚,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她分别选择了《苏州好风光》《江南景》《新花好月圆夜》三只江南风格浓郁的曲目,试图呈现江南女子温柔婉转的形象,把“嗲”表现到了极致。
陆锦花在央视戏曲春晚表演《苏州好风光》
陆锦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掌声。部分观众认为,陆挤眉弄眼的夸张演绎过犹不及,背离了上海评弹团大气端庄的风格路线,有哗众取宠的媚俗之嫌,会损害评弹在全国观众心目中典雅的形象。
回顾陆锦花走过的艺术道路,十多年前她的风格与今天截然不同。
2008年“评弹金榜”江浙沪中青年评弹演员大奖赛中,年轻的陆锦花名列前茅,广受好评。
那时的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传统派:她专工丽调,声线与徐丽仙极为神似,比赛时演唱的丽调唱篇让观众产生一种“徐丽仙宛在目前”的错觉。
之后的十数年,陆获奖无数,她的付出同时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认可。
但是,随着境遇的变迁,陆锦花的艺术观点也发生了变化。
相对而言,陆锦花是一位更加敢于打破传统的评弹演员。
她在舞台和抖音上的表演方式,经常有自己的创新。
从《繁花》《战·无硝烟》中活泼的人物塑造,再到《声声慢》的吴语首唱,陆锦花并不畏惧改变,更不畏惧人言。为什么要给创新设置禁区呢?
只要受到欢迎,没有什么不能尝试的。
也正因为这种精神,她才能成为流量市场中少有的“吃到螃蟹”的评弹演员。
陆锦花抖音首唱吴语版《声声慢》
陆锦花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说:
“苏州评弹在上海这座城市,好像也会慢慢散发出海派文化的气息,不只是艺术的表达,还包括演员的自我修养。”
打破条条框框之后,陆锦花是否还能延续上海评弹团海派特色的传统气质?
或者说,这种传统的风格坚守是否还符合当代演艺市场的需求、符合苏州评弹的艺术规律?
我想,陆锦花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只有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才可以得到检验。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台晚会,两度吴音。上海评弹团在国家级媒体的亮相仿佛是一面评弹艺术内省的窥镜,照出了许多在江南原生环境中不易生发的思考。
央视元宵晚会评弹节目
从演员到节目,今年的元宵晚会可以说是上海评弹团多年工作成果的一次展示。
高博文担任团长的五年来,上海评弹团坚持以传承为底子,以创新为活力,在传统和创新中谋求平衡。
尽管不可能毫无争议,但不能否认的是,近年上海评弹团创造的许多新演绎、新表达,的确为长三角的书场带来了许多年轻观众的身影。
全媒体时代给了苏州评弹一双飞向更广阔天空的翅膀,改变正在发生。
青年听众是否会因为创新而回望传统,是否能让江南文化再续生机和活力?
社会公众对评弹艺术的认知偏差是否会影响到艺术本身的基本定义和发展方向?
彼岸的评弹会更好,还是更差?谁也无法妄下定论。
“寻寻觅觅”的评弹守正创新之路
站在评弹艺术的危与机之中,“风物长宜放眼量”似乎是一句适用于这个生态系统内所有人的箴言。
评弹听众宜从长计议,透过一城一池的得失看到巨大的推广价值;
说书先生宜三思而行,克服眼前名利的诱惑探索艺术风格的可持续性;
艺术管理者宜深谋远虑,超越纷繁复杂的现象探究艺术发展的本质规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END-
文章作者
群音
文字编辑
步心
推文校对
烙寒
版面设计
步心
文章转自还是评弹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