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弹新闻返回

“阅”见美好(7) | 唐力行:苏州评弹,一个观察江南文化的窗口

发布时间:2023-02-06 11:25作者:巴金故居来源:巴金故居

 

2023年春节来了,

一个新的春天到来,

随之而来的还有吉祥、平安和希望。

打开一本书,打开春天,打开希望——

巴金故居公众号在春节假期以七部书,

与您共迎美好的春天。

让我们一起在书本中“阅”见美好,

感受万紫千红的春天吧!

 

第七部

    江南文化,开放包容,百川归海。江南社会,有着让人心旌摇曳的历史文化绵延。而苏州评弹不仅是观察江南社会的窗口,它与江南社会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缺失了评弹元素,人们心中的江南将是割裂的、缺损的。

    苏州评弹由评话与弹词两个曲种组成,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但真正意义的苏州评弹则兴起于明末清初,与苏州市民社会的繁兴同步,评弹的唱词内容、评弹人的信仰——三皇祖师、苏州评弹人的口述纪实搜集过程等,都是江南社会绵延发展的丰富血脉组成,也勾画出江南文化的独特性和包容性。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不仅为近年来史学界对苏州评弹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更从宏大社会史视野观照江南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以下谨从书中摘选三段,与读者分享——

 

弹词中层出不穷的“恶僧”形象,

明清江南地区佛教世俗化的表现

1.png

   

    弹词长篇中有不少的“恶僧”形象,如《双珠球》中的恶僧超凡本就罪行累累,更是故意灌醉朱求冒充赴约,企图对陈美云下手,然后因身份泄露杀死婢女海棠;《描金凤》中的报国寺恶僧强掳妇女、囚禁淫乐,甚至将微服私访的白巡抚扮成活佛塑像准备烧死灭口;《玉夔龙》中的白雀寺众僧则更加夸张,不仅杀人越货、强掳妇女,还将白雀寺变成朝中奸党造反的据点之一。这些恶僧形象丑恶,所犯罪行也差不多千篇一律,即杀人和淫辱妇女,是对僧人所代表的佛教戒律最大的颠覆。这种对僧人的丑化行为既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现实的折射,也是宗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从法海形象的演变过程或能观察地更为清晰。

   《白蛇传》中的法海是僧道角色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案例,因为白蛇故事的原型始于唐代,当中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法海形象的原型是《西湖三塔记》中的奚道士,这一故事收录于明嘉靖朝钱塘人洪楩所编的《清平山堂话本》中,根据任访秋的研究,《西湖三塔记》可能创作于元代至明初时期,此时的奚道士是一位法力高强、救男主角性命于恶妖之手的正面形象。到了晚明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法海取代了奚道士出现,故事内容开始趋近于现今的《白蛇传》,但法海也是接受了男主角许宣的求救才出手降服青白二妖,所以依然是正面形象。直到乾隆三十六年的方成培改编本《雷峰塔传奇》出现,才奠定了如今白蛇故事的基调和大概框架,这一改编本是在广泛吸收民间艺人创造成果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方本增加了《端阳》《求草》《断桥》《捷婚》等为白蛇增加人情味的回目,使白蛇的形象转变为温婉贤淑的完美妻子形象,并加重了白蛇与许仙婚姻美满、情投意合的细节描写,才使得法海的形象变得冷酷无情起来。法海形象变化的原因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基本可以总结为晚明“重情”的思想风潮和对传统伦理秩序的反叛。但若是与上文所列举的“恶僧”形象相比对,就会发现法海形象的反面化和这些“恶僧”形象的普遍出现时间相差并不远。

   《描金凤》的最早演出者是咸同年间艺人赵湘州,《双珠球》是道光年间艺人颜春泉根据唱本改编,《玉夔龙》的最早刊本是道光元(1821)年废闲主人本,由于弹词文本的流传改编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可塑性,这些故事的出现年代肯定要远远早于上文所列的时间。而且对僧人恶行的描写在明中期之后的文学创作中有很多例子,如《水浒传》和冯梦龙编写的“三言”中都有不少,弹词长篇只是承接了这种文学脉络。可以说“恶僧”“淫僧”形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广泛出现,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佛教世俗化现象强有力的佐证。

——摘自“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之《浮世精绘》

 

 

五十位苏州评弹人的口述,

交织成一幅苏州评弹的历史画卷

5.png

    口述历史对于苏州评弹的研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资料来源。历史科学有它的特殊性,我们研究的对象与自然科学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不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在自然界直接面对,也可以在实验室里复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学也是可以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面对的。唯有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是不能直接面对的。所以我们研究历史只能借助于文献资料。苏州评弹人是一个普通人的群体,在传统时代属于社会下层和底层,不见于正史的记载。所以要重构苏州评弹的历史,就必须要寻找新资料。新资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字资料,包括近代以来的报纸杂志、评话弹词脚本、档案文书、笔记小说、书信日记等;另一个方面就是口述资料了,其中既有口口相传的久远记忆,也有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口述史料内容丰富而具体,通过个体的人生经历披露历史的细节,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我们在搜集书面资料的同时,长期坚持口述资料的采集。方法有二,一是将评弹人请进学校,二是走出去访问评弹人。

    将评弹人请进来,主要是举办“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共五十讲。从2012年5月24日启动,请苏州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朱栋霖教授开讲《苏州评弹与戏曲》,到2017年11月26日请苏州电视台主持人、评话艺人李刚《苏州评话真的要灭亡了吗?》,先后历时五年半。加上整理工作,至今已有八年时间。主讲者有说书人、书场经营者、评弹事业管理者、听客票友、评弹脚本作者等,还有三位研究苏州评弹的海外学者。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苏州评弹的昨天,见证苏州评弹的今天,展望苏州评弹的明天。五十位苏州评弹人的口述,交织成一幅苏州评弹的历史画卷,既宏伟开阔,又细致入微。口述讲座受到上海师范大学师生的欢迎,听讲的主体是从事苏州评弹研究的专家学者、博士生、硕士生,还有热爱评弹的师生和市民。根据学术讲座的规则,每一次演讲后,都安排时间提问、讨论,气氛热烈,往往欲罢不能。

6.png

唐耿良

    我们还走出校门,从事田野考察,访问苏州评弹人,被访问者也形成五十讲访谈录。最早进行的访谈,始于1997年对唐耿良先生的访谈,距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我们不局限于名人名家,而是多层次、多元化,力求涵盖各种类别的苏州评弹人。请进来的讲座,全部做了录像,走出去的访谈,大多做了录音。本书一百讲口述历史就是我们根据录像、录音整理而成的文字稿。

    说是一百个评弹人的口述历史,其实是超过了一百个人。他们因经历不同,存在着丰富的差异性,但是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却集中在以下三个:苏州评弹是谁?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

    我们知道哲学有三个终极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关系到如何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人类社会一些具体领域,例如传统文化中的苏州评弹,同样也存在着三个终极问题,他们关系到正确认识苏州评弹、解决关于苏州评弹的问题。

——摘自“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之《光前裕后》

 

 

评弹艺人的信仰——三皇祖师

10.png

    “百工技艺,各祀一神为祖”,在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之中,与民众职业息息相关的行业神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知其源而明其宗,对于评弹艺人群体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光裕社建立之时便树立三皇祖师为评弹艺人共同的行业神,三皇祖师信仰对评弹行业内部整合曾产生重要作用。在评弹传承体系之中,三皇祖师同样具有极其特别的位置与价值。

    在某些版本的王周士“御前弹唱”故事之中,王周士曾随乾隆帝北上京城,只是由于身体原因才不得不重返苏州并创建光裕社,在光裕社自编的《苏州评弹光裕社成立150周年纪念册》中,对此事的情节有如下的描述:

    清帝南游特召先辈王公周士入觐,赐七品冠带,御前弹唱,温旨优雅,随銮回京。旋即因病请假回乡,而于苏城宫巷第一天门创造光裕公所,塑有三皇圣像,于是吾业弹词评话家知有崇奉而有归宿也。特是相传,迄今百数十年,考据失实,以致言人之殊,不一其说,或以天皇、地皇、人皇氏为三皇,或以文武成康之成王为三皇,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在这一光裕社自身认可的王周士“御前弹唱”传说之中,虽然已经指明王周士树立三皇祖师为评弹行业神,但是也承认了王周士时代三皇祖师具体解释并没有流传下来。同治年间马如飞重建光裕社,重新将三皇祖师确立为评弹行业祖师爷,并在此时对三皇祖师的具体身份进行了阐释。

    在重建光裕社的过程中,对于三皇祖师具体为何人,评弹艺人之中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同业所奉三皇祖师,有云文、武、成、康之成王,位列第三。相传未践祚时,辙迹天下之半,到处教忠劝孝,犹今之乡约类,是以奉之。有云天皇、地皇、人皇氏也”。

    马如飞对于上述周成王之说与天、地、人三皇之说均不认同,他主张直接尊奉药业三皇祖师为评弹行业的三皇祖师。明清时期苏州作为经济发达的都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医药行业较为繁荣,“苏城各饮片药铺公所,向在吴邑大南亭一图养育巷柳巷内。三皇庙崇祀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由来久矣”。

    马如飞之所以尊奉与评弹并无直接关联的药业三皇祖师,是因为他认为评弹对人的功效与医药相当,评弹“易于豁开胸心,倏忽间黄金百锵盈前,贪财者得心矣,可以愈矣。转瞬处南子、西施侍侧,好色者如愿矣,可以瘳矣。吾之鼓掌而谈,彼之解颐而笑,倾耳而听,不致凝神而想也,无不霍然矣”。因此,“供奉神农、黄帝、伏羲宜矣”。

    因为马如飞在重建光裕社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又是执掌光裕社的司年,故而当时评弹艺人接受马如飞对于三皇祖师的解释,“群议以息”。

    通过马如飞时代评弹行业内部对于三皇祖师的争论,不难做出这样的推论,即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前,光裕社的三皇祖师信仰并没有真正确立,艺人之中对三皇的认知程度十分有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马如飞虽然是由书吏改业从艺成为评弹艺人,但其父马春帆是较为著名的评弹艺人,与评弹“前四家”的艺术活动时期也有一定的重合,马如飞没有理由对于19世纪上半叶的评弹三皇祖师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而需要自己去加以重新解读。此外,与马如飞同时代的其他艺人对于评弹三皇祖师的不同解释,足以说明艺人群体之中虽然知道有三皇祖师之说,但对此缺乏统一的认识。从而也可以反推出评弹的三皇祖师信仰实际上是在马如飞重建光裕社后,才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光裕社艺人心中的。

    虽然光裕社艺人按照马如飞的意见而尊药业三皇祖师为评弹行业神,但是对此的质疑却一直存在,“细绎‘三皇’二字之意义,并塑像则一而三。圣人当之,终觉不能无疑。□想周士先生当日创造公所,塑一圣像,谅必有所依据,恐不若是之悠谬者”。

    这种对马如飞诠释的质疑导致在后辈艺人之中不乏对三皇祖师进行新解读的情况。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三皇祖师的分歧,很容易导致评弹行业信仰体系的混乱,不利于行业共同信仰的整合,从而对评弹业内秩序造成不利影响。

——摘自“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之《薪火相传》

 

 

新春七部

第七部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主编:唐力行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丛书介绍

    该丛书由著名史学专家唐力行教授主编,以苏州评弹为切入点,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全新视野开展研究。丛书通过研究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变迁历程,考察明清以来江南区域社会历史,材料详尽、字字珠玑,处处体现着唐力行教授的严谨与智慧。该丛书不仅为近年来史学界对苏州评弹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更从宏大社会史视野观照江南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主编介绍

 14.png

唐力行

    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教授,上海师大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著作有《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17年)、《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唐耿良著,唐力行整理,商务印书馆,2008年)和《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三卷本,商务印书馆,2018年)等。主编“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14ZDB041)、上海市哲社重大项目“评弹资料整理与研究”(2012DLS001)等。

 

    重点图书介绍

15.png

    书名:《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全二卷)

    主编: 唐力行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9年8月

    苏州评弹最生动的记忆碎片,最珍贵的历史拼图,百人百传,百年评弹。

    《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五十位苏州评弹人演讲录,下卷为五十位苏州评弹人访谈录。苏州评弹人演讲录以“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的形式,遍邀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评弹人前来演讲交流,共计辑录五十讲。每一篇演讲稿均经整理并由演讲者本人审核认可。演讲者中包括评弹艺人、研究者、创作者、管理者、爱好者等各类人士,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苏州评弹这一传统曲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生存、发展、变化以及其在各个阶段与社会的互动的情况,以全景式、多角度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了解文字材料以外大量的历史细节。

    苏州评弹人访谈录收录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历年来采访评弹人所得的口述史五十篇。这些口述史学涵盖了评弹艺人史、书目史、书场史、听客史、社团组织史等评弹要素的丰富史料和生动故事,对于了解近百年间评弹文化与江南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弥补了文字材料的不足。苏州评弹人访谈录之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是评弹艺人的个体记忆。许多评弹人的个体记忆伴随着其生命历程的终结将彻底消失,通过口述史的抢救性记录,保存了这些最为生动但又最容易流逝的历史资料。评弹人在口述访谈过程中将记忆碎片整理成为历史记忆的“拼图”,而五十个不同角度的“拼图”,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还原评弹整体历史画卷的目标。

 

16.jpg 

    书名:《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全三卷)》

    主编: 唐力行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8年5月

    一部评弹史话道尽悲欢,多少艺人往事谁主沉浮!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

    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17.jpg

    书名:《浮世精绘:苏州弹词长篇中的江南社会》

    作者:付楠

    主编: 唐力行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22年6月

    见树又见林,从苏州弹词长篇中一览明清江南社会。

    本书从社会文化史角度入手,以苏州弹词传统长篇为研究切入点,将传统长篇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与社会其他要素、环境等的互动详细展开,运用史实与弹词文本,亦庄亦谐,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此外,本书另辟蹊径,从弹词书目的角度阐明苏州弹词的艺术本质,提炼出了研究传统长篇“流动性”的方法,对“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具有补益价值。

    长篇是苏州评弹艺术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长篇经历了艺人、文人、听客、出版商等众多群体的集体建构,形成了以相对固定的情节为骨架和开放式的故事框架为编创空间的特殊叙事模式,这使长篇成为一种集文学性、生活性和教化功能于一身的通俗文学样本。

    《浮世精绘:苏州弹词长篇中的江南社会》以弹词传统长篇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着眼于“书内”,探讨了传统长篇主要情节中衍生出的关于科举、忠奸、两性的话题,并展示了经过艺人二次创作后融入其中的世俗生活图景;另一方面则立足于“书外”,考察了传统长篇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流变历史。

    作者介绍:

    付楠,江西南昌人,任教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史,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出版艺术评传《别开生面书岁华·赵开生》,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11.jpg

    书名:《薪火相传: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机制研究》

    作者:刘晓海

    主编: 唐力行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22年9月

    带领读者走进历史,回顾评弹的世代传承与变迁

    苏州评弹简称评弹,以说、噱、弹、唱为特色,是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的总称。在评弹数百年的发展史中,评弹艺人始终“背包囊走官塘”,活跃于江南各市镇码头,成为江南人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评弹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评弹数百年来生生不息,有赖于行之有效的世代传承。《薪火相传: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机制研究》通过回顾评弹传承机制在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阶段的变迁,从艺术本体演变与市场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影响评弹传承的因素,并以评弹传承为切入口,考察了近代江南社会的历史变迁。本书既是以全新视角考察苏州评弹的论著,也对其他曲艺传承机制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

    刘晓海,1989年生,山东济南人,历史学博士,北美中国口传暨表演文学研究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江南社会文化史研究。主持完成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弹传承机制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丛书已出书目

1.  《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唐力行 著

2.  《弦边婴宛:晚清以来江南女弹词研究》 周巍 著

3.  《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何其亮 著

4.  《盛衰之间:上海评弹界的组织化(1951——1960)》王亮 著

5.  《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解军 著

6.  《评弹艺术的轻骑兵之路:十七年书目传承研究(1949—1966)》金坡 著

7.  《书台上下:晚清以来评弹书场与苏州社会》吴琛瑜著

8.  《雅韵留痕:评弹与都市》 申浩 著

9.  《评弹 1949:大变局下的上海说书艺人研究》张盛满 著

10. 《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美〕马克·本德尔 著 李东鹏 译

11. 《别梦依稀:说书人唐耿良纪念文集》唐力行 主编

12. 《伴评弹而行》 周良 著

13. 《凌云仙曲:蒋云仙口述传记》 蒋云仙 口述 唐力行 等整理

14. 《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的评弹梦》 胡国梁 著 黄鹤英 整理

15. 《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全三卷)唐力行 主编

16. 《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全二卷)唐力行 主编

17. 《浮世精绘:苏州弹词长篇中的江南社会》付楠 著

18. 《薪火相传: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机制研究》刘晓海 著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巴金故居